13504549688

构建跨行业多方协作机制

2023-03-25 15:31:40

  本报记者 冯路佳
 

  

  政协委员王美华

  “智能建造不仅带来了工程建造技术的变革创新,而且将从产品形态、建造方式、经营理念等方面重塑建筑业。”政协委员、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表示:“当前由于建造产品的性、建造过程的不可重复性、建造环节的碎片性以及现场环境的复杂动态性,导致智能建造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困境。”

  王美华分析认为,智能建造难以有效落地,有多方面的原因。

  行业间存在知识壁垒,跨行业融合难。目前,智能建造领域内以工程建设方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无法突破多环节、多主体、多行业、多专业协同的困境;以信息技术方为主体的发展模式,无法有效把握需求。另外,装备制造等上下游行业既有知识技术体系互不相通,难以形成有效合力。

  成熟前端技术与平台缺乏,需求亟待满足。虽然近年来BIM(建筑信息模型)、物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,但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设计平台、成熟的行业互联网平台以及智能生产和施工装备与平台。而且,装备制造业在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发展缓慢,无法满足智能建造的需求。

  核心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,培养体系欠缺。目前,涉足智能建造领域的都是某一行业的专业型人才,真正能从智能建造核心要义出发、融合各行业知识体系并能牵头推进的领军人才少之又少,且没有建成适合各方需求的有效培养体系。

  管理体制结构变革不到位,发展存在阻力。智能建造基于数据实现端对端、信息充分共享、管理平台化,打破了企业原有金字塔管理体制结构,变革阻力会导致资源投入不到位,同时也缺乏良好的组织管理方式及组织文化。

  针对这些问题,王美华建议:

 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,构建跨行业多方协作机制。在顶层设计上,构建集设计、生产、施工等于一体的多行业、多专业联合攻关团队与协作机制;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、基础软硬件开发等的支持力度;加强跨部门、跨层级统筹协调,推动解决智能建造发展的瓶颈问题。

  加强技术与平台研发,明确智能建造的发展模式。在前端基础技术关键环节,鼓励自主研发,突破产业技术瓶颈,加强产学研用合作,支撑智能建造的有效实施;明确分阶段发展模式,协同前后端软件与硬件共同发展,加强数字化技术、人工智能和创新施工设备的深度融合,提供适用于建造过程特殊需求的一体化产品。

  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,打破行业间知识壁垒。通过高等院校重塑专业体系,培养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,按需进行智能建造知识的定向培训,培养成熟人才。

 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,推动新领域快速发展。采用政府鼓励引导的方式,将自动化、智能化的建造模式赋能龙头企业,鼓励建设主体开展智能建造创新示范试点,重点评估分析智能建造实施难点及项目效益;构建国际化创新合作机制,加强国际交流,推进开放合作,打造智能建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