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 丁艳彬
夏日的四川北路,正午的阳光被镜面反射后落在今潮8弄的青砖墙上,斑驳跃动,为弄堂平添了一份舞台效果。人们穿堂而过,无意识中就参与进了这场“城市更新、历史保护、商业复兴”的剧目。
作为上海虹口区滨港商业中心的修缮保护街区,今潮8弄由8条弄堂内的60栋石库门房屋以及多栋百年历史建筑组成。凭借保留的海派建筑特色以及沉浸式的多元文化艺术体验活动,甫一亮相,便成为热门打卡地。
应保尽保
留住建筑风貌
同为石库门里弄,但相比新天地的拆后重建,今潮8弄则是原址修缮,而且在满足功能提升的同时坚持“应保尽保”。在这个1.5万平方米的里弄内既有历经百年沧桑的精致大宅“颍川寄庐”,还有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社区公益坊,以及见证四川北路商业变迁的沿街商铺建筑。时间的长河里,这里迎来送往无数名人政要,如孙中山、鲁迅、“72家房客”……但岁月更替,由于不断搭建,建筑原貌渐渐被掩盖。
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公益坊,为砖木结构,历经百年,墙体严重变形,结构破损厉害。为保留百年街坊风貌,同时满足商业功能的承载力,当地通过修缮不落架的方式来置换内部结构。清水墙外立面是公益坊修缮过程中的重点保护部位,为加固墙面,施工队采用单面钢筋网片,并做拉结保护加固墙体内侧;建筑内部,则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加固建筑基础,以钢结构、钢板置换主体结构和屋面,从而将建筑的承重从外立面墙身转移至钢结构。此外,公益坊的每栋建筑下面都设有一个设备间,为避免对老建筑墙体造成损坏,施工队采用锚杆静压桩,以此加固结构。为避免起桩对墙体造成二次影响,所有桩基都留在地下。
正是对“应保尽保”理念的坚持,今潮8弄才得以重新焕发时代活力。
修旧如旧
尊重历史原真性
走进今潮8弄所在的虹口区18街坊,纵横交错的里弄、墙砖上跨越年代的字符、门楣上迎风摇曳的小草……历史的痕迹在这里随处可见,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。
2019年,当施工队进场时,公益坊的原始屋面近一半已经坍塌。施工队从多种不同年代的瓦片中甄别出原始瓦片,对于缺损的瓦片,则按原规格定制替换。墙砖也是修缮的重点保护部分。对于缺损部分,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,寻找同年代、同规格的历史砖块进行替换,并请经验丰富的工匠师傅进行修缮。
历史建筑承载着城市的记忆,修复的目的既是唤醒过去,也是续话当下和未来。
始建于1907年的“颍川寄庐”是早期石库型住宅的典型代表,见证了中国从近代走向现代的百年风雨沧桑。历经百年,砖木结构的“颍川寄庐”内部残损严重。木质结构腐烂、缺损尤甚,如木楼梯、木栏杆。为复原木楼梯,当地从城建档案馆调阅资料,以局部尚存的构件为蓝本,由木匠师傅采用相同的材料工艺进行1:1仿制,补全缺失构件,同时替换所有腐坏构件,重现木楼梯原貌。此外,为确保“颍川寄庐”的原汁原味,其门窗全部根据原有式样进行翻样加工,门窗百叶、五金等也同样参照历史样式进行修复。
铭牌守宅,天井敞亮,长窗落地,花砖精美,客堂迎门……修缮一新后的“颍川寄庐”,曾经的考究一一被恢复。
正是这样绣花般的修缮,才让今潮8弄的历史建筑以修旧如旧的全新姿态回归城市公共空间。
活化利用
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场
回首百年,今潮8弄所在的四川北路区域是虹口区红色文化遗址多的区域之一,也是中国电影业重要的发祥地之一,还曾是上海文化出版业发达的区域,更是上海著名的“华洋杂处、五方会聚”的商业街区。
为了让今潮8弄的文脉赓续传承,当地用现代方式演绎传统海派文化。艺术季、展览、歌剧、戏曲、街舞等以石库门里弄为空间背景,打破剧院与户外、艺术与里弄的边界,传统与现代融合成一个别具特色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场,赋予了这个百年石库门街区浓厚的艺术氛围。
在修缮后的“颍川寄庐”,现代传媒在此设立了艺术空间,将不定期推出展览及品牌推广活动,未来,位于同地块的扆虹园将变身为上海文学馆,皇家酒店将修复为虹口区文史馆……依托厚重的历史底蕴,今潮8弄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实并重、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俱进的新路,不断书写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从凝固的历史建筑到美好的艺术空间,百年石库门里弄改变背后,隐藏着上海探索城市治理的新理念——尊重和善待老建筑,在保护中更新,在更新中保护,让它们活起来甚至“潮”起来,处处见历史、处处显文化,更好地塑造城市软实力。
拂去屋顶的积尘,留存历史的沉淀,注入当下的新潮,今潮8弄,以策展型商业地产的城市更新模式,重塑着城市公共空间,为上海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又一个新探索。